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楼主: 15183227408

[定期更新] 崩铁同人——冰梅交响曲(AI)

[复制链接]

5

主题

50

回帖

2205

积分

渐入佳境

积分
2205
 楼主| 发表于 12 小时前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
第三章  解析失败

第二日早上八点,黑塔卧室的门发出轻微的“咔哒”声,被从里面推开。她顶着一头略显凌乱的浅棕色微卷长发,浓重的黑眼圈在她白皙小巧的脸上格外醒目,如同精心烧制的人偶上不小心沾染的瑕疵。她一边打着大大的哈欠,一边揉着惺忪的睡眼走了出来,显然是为了完善那个信号回路熬了大夜,睡眠严重不足。

刚打开门,一股温暖而诱人的食物香气便霸道地钻进了她的鼻腔,与她房间里挥之不去的松香和金属味形成了鲜明对比。只见客厅的餐桌上,已经摆了好几样精致得如同艺术品的中式早点:晶莹剔透、隐约可见粉嫩虾仁的水晶虾饺;皮薄馅足、褶子捏得如同菊花般精致的小笼包;冒着袅袅热气、米粒软糯香滑的白粥;金黄酥脆、撒着芝麻的蟹壳黄;还有旁边一个白色瓷壶,正温着一大壶醇香的豆浆。

阮梅刚抱着两副碗筷从厨房走出,就看见了站在卧室门口、睡眼朦胧却下意识嗅着空气中香气的黑塔。她今天换了一身米白色的改良旗袍,立领处绣着淡雅的缠枝梅,长发依旧用那支DNA玉簪挽着,整个人清新得如同晨露中的栀子花。

“早,黑塔教授。”阮梅微笑着打招呼,声音柔和,“我做了早餐,一起用点吧?”

黑塔下意识地想拒绝,她的习惯是用高效但味道堪忧的营养膏解决一切进食需求,节省时间。“不用,我习惯……”她刚开口,试图用“营养膏效率更高”作为理由,然而话才说到一半,她的肚子却极其不合作地发出了一声清晰的“咕噜”声,在安静的清晨里显得格外响亮。

阮梅先是一愣,随即忍不住抬起手,用指尖轻轻掩住嘴唇,低低地笑了起来,那双青色的眼眸弯成了好看的月牙,却没有丝毫嘲弄的意思,反而带着一种了然的理解。

她放下碗筷,走向黑塔,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专业性:“黑塔教授,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说,享用美味的早餐,尤其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,可以有效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。这些神经递质能够作用于大脑的奖赏中枢,比如伏隔核,以及情绪调节的关键区域杏仁核,从而显著提升愉悦感,缓解疲劳和焦虑。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,对于接下来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科研工作而言,效率提升是显而易见的。相比之下,营养膏只能提供基础的生理能量,却无法激活这套有利于认知功能的神经化学通路。”

一番话条理清晰、术语准确,完全是用科学的语言在阐述“吃饭让人开心,开心利于工作”的道理。

黑塔听得有些云里雾里,她擅长的是机械逻辑和算法优化,对于这些生命体内的复杂化学信号网络,她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。她看着阮梅那双平静而认真的青色眼眸,再感受着胃里传来的、因那诱人香气而愈发明显的空虚感,理性权衡之下,那套“效率至上”的理论似乎瞬间崩塌了。她抿了抿嘴唇,最终还是选择沉默地走到餐桌旁,有些别扭地坐了下来。

阮梅体贴地没有再多说什么,只是为她盛了一碗温热的粥,又将筷子和一碟醋推到她面前。

黑塔犹豫了一下,夹起一颗小巧玲珑的小笼包,小心翼翼地送入嘴中。牙齿轻轻咬破那极薄的面皮,瞬间,滚烫而鲜美的汁水在口腔中爆开,混合着猪肉馅的醇厚香气和一点姜丝的辛香,完美地刺激着味蕾。肉馅紧实弹牙,口感绝佳,百分之百是手工现做,绝非预制菜可以比拟。一种久违的、属于食物的纯粹满足感,让她因为熬夜而紧绷的神经似乎都松弛了些许。

她微微低下头,耳根不易察觉地泛起了些许红晕,用几乎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,含糊地嘟囔了一句:“……还不赖。”

阮梅看着她这副难得流露出些许“人性化”的模样,嘴角微微扬起一个温柔而含蓄的弧度,没有点破,只是安静地继续享用着自己的早餐。

吃完早饭,两人各自收拾妥当,奔赴属于她们的“战场”。相距不远的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和生命科学技术学院,如同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,而她们的实验室,则是这两个世界的缩影。

机动学院,智能机器人实验室。

这里的空气弥漫着多种气味交织的复合体:润滑油的厚重、焊锡的松香、以及3D打印材料受热后特有的、略带塑料感的气息。实验室里显得有些凌乱,桌上散落着各种型号的机器人关节构件、裸露的电路板、成卷的电线,几台高精度打印机正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。多块巨大的显示屏上,实时滚动着复杂的代码和不断跳动的数据流,如同数字的瀑布。背景音是伺服电机调试时发出的规律性嗡鸣,以及黑塔行走时,那碳纤维假肢的脚掌与环氧树脂地坪接触时,发出的独特、清脆而稳定的“叩叩”声。

黑塔已经换上了标准的浅蓝色实验服,但即便如此,也掩盖不住她内在的锐气。浅棕色长发被她用一支随手捡来的、干净的无磁螺丝刀简单地挽成一个松散的低髻,几缕卷发不羁地垂落。紫色的眼瞳如同最精密的扫描仪,锐利地扫视着实验室的每一个角落,以及她面前略显紧张的学生们。脚上那双与假肢完美适配的定制版马丁靴,让她每一步都走得沉稳而有力。

“这里,第三十七行,冗余代码。”一个博士生正在演示他优化的路径规划算法,黑塔直接打断,指尖敲击着屏幕,语气没有任何起伏,“算法效率降低了百分之三点七。午饭前修正,我要看到优化后的基准测试结果。”
学生连忙点头,额头冒汗。

另一个硕士生展示她设计的机械臂抓取结构,黑塔拿起模型,只看了一眼便放下:“传动比不合理,末端执行器在峰值负载下会有毫米级的震颤。参考我去年发表在《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汇刊》上那篇关于仿生肌腱耦合驱动的文章,重新计算力矩分布。”她的话语一针见血,直接指出了问题的核心和解决方案的方向。

当一组学生团队在为新型触觉传感器的标定问题焦头烂额时,黑塔眉头紧锁,终于失去了耐心。她直接走上前,语气不容置疑:“让开。”
她推开负责操作的学生,坐在工作台前。那双平日里敲击键盘、操作焊枪的手,此刻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和惊人的精准度,开始调整示波器的探头、拧动传感器上的微型螺丝、在控制终端输入一连串复杂的指令。她的动作流畅得如同预设好的机械程序,每一个步骤都精准无比,没有丝毫多余。旁边的学生需要全神贯注,才能勉强跟上她的思路和操作。

“看好了,信号噪声主要来源于接地回路和电源波动。屏蔽层要这样处理,滤波参数需要根据采样频率动态调整……”她一边操作,一边用极快的语速解释着关键点。虽然过程高压,但这次短短十分钟的演示和讲解,其信息密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,往往超过学生们自己摸索数小时甚至一整天。她对精度和完美的苛求,近乎偏执,这既源于她为自身设计和制造假肢时积累的、对“人机合一”完美体验的极致追求,也源于她内心深处,对于创造超越生物极限的“完美”机械造物的纯粹渴望。

而在生科院的合成生物学联合实验室,则是另一番景象。

这里的空气中有淡淡的、令人安心的消毒水气味,背景是大型恒温培养箱低沉而稳定的运行声,以及超净工作台高效过滤器送出的、持续不断的轻微风声。一切都井井有条,实验台面光洁如新,所有的器皿、试剂、样品都贴着清晰规范的标签,摆放得横平竖直,处处体现了实验室主人阮梅那种深入骨髓的严谨与秩序感。

阮梅正在指导一位大一新生进行第一次无菌操作练习。她一丝不苟地穿着白色实验服,戴着无菌手套和发网,那头如瀑的黑色长发被严谨地全部挽起,收在实验帽内,只留下几缕额前的碎发,更衬得她露出的脖颈修长白皙。她青色的眼瞳透过护目镜,专注地盯着学生有些颤抖的手,观察着移液器的握持和液面读取。

当学生因为紧张,操作移液器时角度有些偏差,可能导致气溶胶污染时,阮梅并没有出声斥责。她只是温和地说了声“让我来”,然后接过移液器。她的手指稳定得如同磐石,动作精准而流畅,吸取、排空、调整体积、再次吸取,最后将定量的试剂平稳地注入微量的EP管中,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,带着一种独特的、属于精确科学的优雅美感。

她一边操作,一边轻声解释,声音透过口罩显得有些朦胧,却格外清晰:“记住,我们在这里,不仅仅是在‘添加’试剂。我们是在与这些微小的生命——细胞,进行一场精密的‘对话’。我们的每一个动作,每一次添加,都是在用它们懂得的语言,引导它们走向我们为它们设计好的、全新的生命轨迹。”她将生命科学赋予了诗意和哲学意味。

另一组学生因为辛苦构建的工程菌被杂菌污染,导致整个实验周期需要重来而 沮丧时,阮梅不会责备。她会让学生调出详细的电子实验记录,与他们一起坐在电脑前,一帧一帧地复盘整个流程。“不要只看失败的结果,”她引导道,“看看这里,培养基的颜色变化比预期慢了半小时,这本身就是重要的信息。思考一下,是灭菌环节的疏漏,还是操作过程中引入了未知的变量?每一次挫折,都是数据,是通往成功的必要反馈。”她从容不迫的态度和富有逻辑的引导,能有效地安抚学生的焦虑,将负面情绪转化为宝贵的的学习契机。

当她自己在显微镜下观察最新构建的、能够初步表达目标蛋白的人工生命结构时,会陷入长时间的沉默,青色眼眸中闪烁着难以言喻的光芒。她会招手让周围的学生们也轮流来看,然后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:“看着它,你们想到了什么?我们赋予它简单的生命形式,是为了服务人类的需求。但这是否意味着,我们拥有了定义‘生命’的权力?它的存在,边界又在哪里?”这些问题往往超越了纯粹的技术层面,直接触及了合成生物学乃至生命科学的伦理与哲学内核,激励着学生们从掌握技术的“技术员”,向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文关怀的“科学家”转变。

甚至,在审阅学生论文初稿时,她对图表的美观度和清晰度有着极高的要求。“科学是追求真理的过程,而清晰的表述,无论是文字还是图表,本身就是对科学严谨性的一种尊重。”她会指着某个颜色对比度不佳的柱状图,或者线条粗细不一的示意图,耐心地解释如何调整才能更有效地传达数据背后的故事。

而在非工作时间的午休间隙,阮梅则会脱下实验服,换上那身米白色的旗袍,仿佛变了一个人。她会在课题组的公共休息室里,打开一个精致的食盒,里面是她早上起来亲手制作的、形如梅花、晶莹软糯的梅花糕,散发着清甜的香气。
“来,大家都辛苦了,尝尝我做的点心。”她微笑着招呼学生们。
“哇!阮老师,您太厉害了!这比外面卖的还好吃!”
“又好看又好吃,阮老师,您是怎么做到的?”
学生们围拢过来,纷纷赞叹,休息室里充满了轻松愉快的气氛。此时的阮梅不再是那个一丝不苟的科学家,更像是温柔体贴、无所不能的知心大姐姐。

晚上九点,当黑塔带着一身疲惫(主要是精神上的),以及被忽略已久的、空空如也的肠胃踏入公寓门时,阮梅已经洗漱完毕,穿着一身舒适的丝质睡袍,正坐在客厅的沙发上,膝盖上放着笔记本电脑,聚精会神地处理着今天的实验数据。旁边的茶几上放着一杯泡好的碧螺春,茶香袅袅。

听到开门和有些沉重的脚步声,阮梅微微侧头,目光从屏幕上移开,落在黑塔略显苍白的脸上。她放下电脑,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专业性:“黑塔教授,长期不吃晚饭,或者饮食极不规律,会显著加剧胃粘膜的损伤风险,可能导致炎症甚至溃疡。同时,空腹状态下,胰腺分泌的胰岛素敏感性会降低,长此以往会增加代谢紊乱的几率。机体在夜间修复时缺乏足够的能量和营养底物,会直接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,导致抵抗力下降。此外,饥饿感会干扰神经递质平衡,严重影响睡眠质量,并容易引发情绪不稳定、易怒、焦虑、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下降等问题。这些,都会严重拖累科研工作的长期效率。”

她顿了顿,看着明显愣住的黑塔,抬手指了指厨房的方向:“厨房的锅里,有早上剩的粥,我还留了几个包子在冰箱,热一下就能吃。要是没吃饭的话,建议你还是吃两口。”

黑塔被这一连串专业术语砸得有点懵,下意识地想反驳,嫌她啰嗦,随口“哈哈”了两声,意图掩饰自己的窘迫:“知道了,阮大教授,您这生物医学知识科普真是随时随地……” 然而,她的身体却比嘴巴诚实得多,话音未落,已经不由自主地转向了厨房的方向——她确实从中午到现在粒米未进,胃里早已空空如也。

她走进厨房,果然看到电饭煲还处于保温状态,打开盖子,里面是温热的米粥。冰箱里也躺着几个白白胖胖的包子。她默默地加热了包子,盛了一碗粥,坐在厨房的小餐桌前吃了起来。温热的粥滑入胃中,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慰藉。

她一边小口喝着粥,一边忍不住回头,偷偷瞟了一眼客厅里的阮梅。柔和的灯光下,阮梅侧脸的线条优美柔和,专注地盯着屏幕,不时端起茶杯轻抿一口,那支DNA玉簪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。

长得好看,科研能力顶尖,做饭好吃,待人温柔,处事周到……黑塔一边咀嚼着包子,一边在脑海里罗列着阮梅的“属性”,试图进行理性分析。这个女人,难道真的没有缺点吗?她只觉得,自己那套习惯于解析机械结构和算法逻辑的纯粹理性,在面对阮梅这个复杂、和谐而又充满矛盾的“生命系统”时,第一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与无力。

她,解析不了眼前这个女人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幕残论坛规定,如有恶意灌水从重处罚:
1.严禁发布色情内容和未成年人内容;
2.严禁辱骂别人,人身攻击,政治言论;
3.禁止发布广告和推销产品,禁止发布QQ号和微信以及二维码;
处理方法,情节较轻者禁言,情节严重者封号处理,绝不手软,请大家珍惜自己的账号!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慕残文学网 ( 京ICP备17023376号-2 )

GMT+8, 2025-11-16 12:29 , Processed in 0.255877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